工程领域对数据组织的要求并非现在才有,早在计算机时代之前,工程师已经系统地使用组表(Set tables)、图表(Picture tables)和工程图来描述整个系统的流程和结构。组表实际上是二维表、图表或生产进度表也是二维表,而工程图则是描述工程设计产品的形状的平面图,它包括了这个产品的形状曲线、中心线、尺寸线、注释和制图的符号等。工程图是产品的三视图,其标准方法是人工的,产品是由手工操作的机床加工的。在通常的人工方法中,用工程图表来描述这些信息,工程师之间也用图表进行交流。工程制图中,对图纸信息意义的理解仅仅依赖于人的知识及认知能力。工程图表并不是工厂的最终产品,但当需要时,应当是一种输出形式。这些都涵盖着工程数据库的基础。
  当小型程序用于生成分析数据和设计数据之后,那种用组表和图表记录数据的标准方法论就变得不太严格,用工程图交换信息变得因人而异,很粗糙、不严密,用计算机实现起来十分困难的,况且还没有建立具有语义的工程制图的正规描述。人工生成的数据仅用计算器计算还是不够的,50年代中期有限元方法与现代数字计算机的发展,使分析和设计大型系统成为可能。这些发展产生了小的计算机内存中处理大型矩阵问题,大量的有限元数据迫使工程师面临着正确地管理数据问题。此外,设计优化算法的发展也向设计者提出了组织大量设计数据的严峻问题。同时其他工程科学也面临着大量的数据管理问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产生了对大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是工程用的计算机程序;另一方面是CAD在大型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系统集成等方面。这些都给数据组织带来了加倍的困难。即使在计算机程序环境中,随着设计的修改、产品工艺的改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等迫切需要一个能满足工程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和各种系统之间集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