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年代的话,那么80年代就该是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的年代,CAM的进一步发展又将是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90年代后期得到充分的发展。CIM是美国Harrington博士在1973年提出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需要不可分割的统一处理;整个制造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处理的过程。其本质体现在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和人的集成两个方面,信息集成就是CAD/CAPP/CAM等方面的集成。但不管CAD、CAM还是CIM都需要把设计的数据和信息(特别是图形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非图形信息)集中管理起来,即它们都少不了数据库,都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作CAD/CAPP/CAM的基础---这就是工程数据库系统。不过,遗憾的是80年代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数据库,大多是一些商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到工程应用领域。这些数据库虽然在处理诸如企业的管理信息、银行财务、人事档案、学校管理等方面很有成就,但却不太适应于CAD/CAPP/CAM的应用环境,表示不了超越事务管理的复杂数据模型,更满足不了 CAD/CAPP/CAM数据处理的特殊需要。所以人们开始研究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 90年代后期,随着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技术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成熟(包括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应用、WEB技术和基于Internet集成技术的发展,有关工程数据库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工程数据库不再在于开发面向工程应用的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而是如何的表达工程应用,在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构建面向工程应用的组件(或中间件);在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面开发面向工程应用与集成的应用集成平台;或在传统的关系模型数据库中增加对象特性等等。有关工程数据库应用平台:产品数据管理我们将在第六章介绍;有关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象-关系型数据库我们将在第三章讨论;本章主要讨论90年代以前有关工程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