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需要对元件的延迟赋予不同的值,可以得到不同的延迟模型。 · 零延迟模型。所有的元件其传输延迟均设定为0。这种模型与实际电路相差很大。使用这种模型可以检验组合逻辑电路的正确性,而不便于处理异步时序电路。 · 单位延迟模型。电路中所有元件都赋予相同的延迟值,并取值为1,称为单位延迟模型。用这种模型可以模拟异步时序电路。但随着引入功能块作元件,其延迟与简单门的延迟相差甚远,不能正确体现时序关系,目前已很少使用。 · 标准延迟模型。根据元件特性,对每种元件规定一个标准延迟数值,通常按产品目录中给定的数据为依据。它不考虑同类元件的参数分散性,与真实情况仍有差别。但由于在逻辑设计阶段还不能确定参数分散情况,因而标准延迟模型对于大多数电路已经足够精确。 · 上升/下降延迟模型。进一步区分信号在正跳变和负跳变的不同延迟时间。在对于某些元件上升/下降延迟区别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 模糊延迟模型。为了反映参数的分散性,延迟时间不是给定一个值,而是给定一个范围,即给出延迟最小值和最大值。在这个范围内,其信号值不定(用'X' 表示)。即有一个模糊区域,故称之为模糊延迟模型。有时也称为最小最大延迟、区间延迟或双延迟。由于模糊区会随着信号的传播不断扩大,可能导致模拟结果中出现模糊区重叠的现象,即实际模拟结果为很多不定态区域,以致使模拟结果失去意义。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小规模电路的精确模拟,也称为最坏情况模拟。 延迟模型一般支持传输延迟和惯性延迟。惯性延迟的模拟方法较特殊,后面将要讲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