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可分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并且经历了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的发展阶段,其中尤以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更为引人注目。如果不特别指明的话,当人们提到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LSI )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VLSI)时,通常是指数字集成电路。本书着重介绍数字集成电路自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VLSI的集成度目前已高达每片含几百万至几千万门,并且还在迅速提高。一个微处理器、甚至一个数字计算机系统完全可以集成在一片或数片VLSI之中。如果在小规模集成电路(Small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SSI)时期,依靠手工设计还可勉强支撑的话,时至今日,手工设计无论如何也行不通了。可以断言,如果某人有了一个关于新型计算机的奇妙构想,但如果单纯依靠人力进行研制,那就很可能在它问世之前因落后而夭折。 集成电路技术与其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技术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集成电路CAD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形成了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omputer Aided Test, 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CAE)等概念。经过发展融合,形成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这一概念。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数字集成电路的复杂度及EDA工具的水平是同步提高的。初期阶段,数字系统的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由掌握不同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使用相应的EDA工具进行设计,前一阶段的成果(输出)就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输入)。不同阶段的衔接,往往要靠人的介入。这一时期的EDA工具多数只能适应某一阶段的工作,并且首先从抽象级别较低的层次(接近物理实现)开始。最近几年的潮流是:从抽象级别较高(例如行为级)的层次开始,对电路作功能描述,自顶向下地跨越各个层次完成整个设计。 集成电路技术和EDA技术同步增长的原因是: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得一个芯片中可容纳更多元件时,就需要水平更高的设计工具,即所谓需求驱动。反过来,设计工具的进步,将帮助设计人员设计出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电路,从而刺激集成电路的生产。但总体来说,EDA工具的提高还满足不了集成电路集成度增长的需求,因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以美国为例,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第一代CAD设备,其硬件以16 位小型计算机为基础,软件功能主要是交互式图形编辑和设计规则检查,成为集成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的不可缺少的工具。8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CAD系统。由于竞争的激烈,IC CAD公司不再制造硬件,选用高性能的市场占有率高的32位工作站为工作平台,自己集中精力开发软件。第二代CAD系统的功能大体上包括:原理图输入,模拟验证,逻辑综合,测试码生成、芯片布图和印制电路板布图等。这一时期的CAD系统,大都提供单元库的支持。由于单元库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生产检验,因而能保证设计质量和提高设计效率。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的EDA工具可视作第三代,其主要特点是:设计可以从高层次开始,使用标准化的硬件描述语言(例如VHDL)描述目标电路的行为特性,自顶向下地跨越各个层次完成整个设计。除此之外,第三代EDA工具还特别强调设计的可交流性、可再利用性和支持大规模电路设计。 二十世纪末期,集成电路工艺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阶段(特征尺寸的典型值为0.18微米),单个芯片中已经可以容纳包括硬件和软件整个系统,即所谓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a Chip, SOC)。图1.1是一个系统级芯片结构的示意图,该图表明SOC中包含了复杂的内容。SOC技术的研究包括制造工艺和相应EDA技术的研究。从EDA技术的角度来看,它所面对的问题规模更大、更难于处理。例如,过去曾经把CPU、DSP以及 I / O控制器等当作一项工程来作,而现在他们仅仅是工程中的一个模块;过去把系统软件当作一项重大工程,现在也只是SOC中的一个模块。如何把这样大的模块作出恰当的配置和实现,确实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图1.2是面对SOC的EDA综合环境的一个示例。尽管SOC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有商家在出售图1.1中所示模块,该模块是含知识产权(Intelegent Property, IP)的模块,简称IP模块,可被设计者作为嵌入式模块调用。IP模块可分为两类: · 软模块:该模块仅含功能描述,不含布图信息。 · 硬模块:该模块已经完成布图,形状已经固定。 二者相比,前者灵活度较大,但给总体布图带来较大困难。
我国EDA工具的代表是"七、五"期间开发的熊猫系统。它以32位工作站为硬件工作平台,以UNIX操作系统和X-Window为软件开发的基础,其功能大体上相当于国外的第二代CAD系统。熊猫系统经过"八、五"期间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已在国内广泛使用,用它已成功地设计了数百种电路;并且已进入国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