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速度,通常用读、写一个存储单元必需的时间度量,例如60nS,连续两次读写必须的时间间隔被称为存储周期,考虑到线路恢复的延迟问题,它应略大于一次主存读、写所用的时间。存储容量,通常用构成存储器的字节(8
bits)数或字数表述,一个存储字通常由2、4、8个字节组成。多数计算机都能在逻辑上同时支持按字或字节读写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与计算机的CPU和外围设备连接在一起,如图4.2 所示。
图4.2 主存储器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关系
地址总线用于选择主存储器的一个存储单元(字或字节),其位数决定了可以访问的存储单元的最大数目,称为最大可寻址空间。例如,当按字节寻址时,20位的地址可以访问1MB的存储空间,32位的地址可以访问4GB的存储空间。
数据总线用于在计算机各功能部件之间传送数据,数据总线的位数(总线的宽度)与总线时钟频率的乘积,正比于该总线所支持的最高数据吞吐(输入/输出)能力。
控制总线用于指明总线的工作周期类型和本次入/出完成的时刻,总线的工作周期可以包括主存储器读周期,主存储器写周期,I/O设备读周期,I/O设备写周期,即区分要用哪个部件(主存或I/O
设备)和操作的性质(读或写);还有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总线周期等。为了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不同读写速度的主存储器,在CPU发出读写主存储器的命令后,它不能知晓读写操作完成的时刻,这是由被读写的存储器(或外围设备)本身的运行速度决定的,此时可以让主存储器本身提供读写完成的回答信号(Ready),CPU通过检测该信号来得知本次读写完成的时刻,若为读操作,有了该回答信号后,CPU就可以接收已读出的数据,如图4.2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