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提出一系列有关音频编码的建议,表3.6 中列出了一些音频编码算法和国际标准。1992年首先制定了G.711
64Kb/s (A)律PCM编码标准。1984年又公布了G.721标准(1986年修订)。它采用的是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ADPCM),数据率为32Kb/s。以两个标准适用于200~3400Hz窄带话音信号,已用于公共电话网。针对宽带语音(50~7KHz),CCITT制定了C.722编码标准,它的数据率为64Kb/s。它可用于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的B通道上传输音频数据。之后公布的G.723建议中码率为40kb/s和24kb/s,
G.726中码率为16kb/s。CCITT于1990年通过了16-40kb/s镶嵌式ADPCM标准G.727。低码率、短延时、高质量是人们期望的目标。在AT&
T Bell实验室,16Kb/s短延时码激励(LD-CELP)编码方案的基础上,经优化,CCITT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公布了浮点和定点算法的G.728标准。该算法延时小于2ms。话音质量可达MOS4分以上。ISO的运动图像专家组在制定运动图像编码标准的同时,为图像伴音制定了20KHZ带宽的128Kb/s标准。1988年欧州数字移动通信GSM制定了泛美数字移动通信网的13Kb/s长时预测规则码激励(RPE-LTP)语音编码标准。 1989年北美蜂窝电话工业组织(CTIA)公布了北美数字移动通信标准。它采用和时自适应码本激励。日本的数字移动通信标准是6.7Kb/s的VSELP(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CCITT正在制定更低码率高质量短延时的音频编码标准。表3.8中列出一些编码标准和算法。本节重点介绍典型算法的基本原理。 表3.6 音频编码算法和标准
上述算法和标准广泛用于多媒体技术和通信中。如多媒体节目中音频编码、可视电话、语音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电视会议系统中。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音频编码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