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一种网络,都具有识别与定位终端用户及终端应用的寻址模式,像传统的电话网,每个电话用户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电话号码,如国家代码、国内区号和本地电话编号。由于电话业务的单一性,所以终端地址和业务地址是相同的。对那些能提供多种业务,甚至能同时提供多种业务的终端设备来讲,地址标识应该面向特定应用,而不是仅限于终端设备。明确、直接和简捷的编址方案是方便业务开展和用户使用的基本前提。
        在以前曾经学习过不同网络的地址模式。如ISDN网络使用兼容现有电话号码薄的E.164地址格式;X.25网络有自己的网络编址;Internet网使用显示的IP地址格式,如166.111.245.2。因此,B-ISDN网络同样面临确定其编址方案的问题。
        在制定ATM编址方案时有两种原则上的考虑:一是将ATM网络编址掛靠于某一现行流行协议,如IP地址。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终端上的应用与传输网络的地址在相对意义上得到统一,简化了用户设备对地址映射的复杂处理。但这种做法的缺点是:
        ①现有流行协议绝非是用户使用的唯一协议,和其中一种协议捆绑,致使其它协议在使用ATM网络时带来复杂的转换;
        ②ATM网络作为传输与交换网的独立性被打破,就是说其通用性减弱;
        ③假定ATM端点使用现有的网络层地址(如IP地址)来标识,则ATM信令请求将携带这样的地址。一方面,无连接的IP网络操作与面向连接ATM网络有冲突;另一方面,把网络层路由引入第二层交换加重了ATM交换机的处理复杂性。上述地址模型称为同级模型。
        另一种模型称为叠加模型或子网模型,其指导思想是把ATM看作是独立于现有网络协议之下的传输和交换网,任何协议(包括X.25、帧中继、TCP/IP网等)都运行在ATM网之上,这样就要求定义一种全新的ATM寻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