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
 (1) 分层结构对远程(数据)通信的好处?OSI参考模型的特点是什么?N-ISDN协议参考模型与OSI模型相比有哪些主要改进?B-ISDN协议参考模型能否沿袭已有的参考模型?
 (2) N-ISDN用户-网络接口中哪些好的地方可为B-ISDN所利用?B-ISDN网络中用户-网络接口可能会有哪些更特殊的要求?
 (3) 试考虑N-ISDN物理层将会与B-ISDN物理层有什么不同?
 (4) 如何有效运用ATM层功能为网络连接服务?
 (5) AAL适配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定义不同AAL层的依据以及各种类型AAL层操作的特点是什么?
 (6) B-ISDN用户-网络接口上的OAM有什么特殊要求?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分层概念,比较OSI参考模型和N-ISDN模型以及B-ISDN PRM之间的异同,理解在协议模型上B-ISDN所体现出的两个概念的质的飞跃,并深入掌握B-ISDN PRM的指导精神,
 (2) 掌握B-ISDN UNI接口结构和参考配置,
 (3) 掌握UNI物理层与ATM层的定义、规范和操作要点,
 (4) 掌握AAL层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类别的处理,
 (5) 理解B-ISDN UNI的OAM操作原理。

[学习指南]
 (1) 参考有关详细介绍分层模型的资料,
 (2) 在介绍各层功能的时候,请参考有关ITU-T的详细规范以深化理解。

[难重点]
 (1) B-ISDN协议参考模型的深入理解,如何与OSI参考模型进行对比考虑;模型中哪些功能简化,哪些功能提高?
 (2) B-ISDN UNI接口结构与配置特点,
 (3) B-ISDN UNI物理层规范,特别是HEC生成方法以及用于信元定界的机制,
 (4) ATM层连接的应用,
 (5) AAL1 、AAL3/4和AAL5层协议规范与应用,源时钟频率恢复是难点,
 (6) B-ISDN UNI上的OAM功能与实现方法。

[知识点]
 2.1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2.1.1 概述
  2.1.2 B-ISDN PRM描述
  2.1.3 层功能
  2.1.4 B-ISDN PRM与OSI参考模型的对比
 2.2 B-ISDN用户-网络接口(UNI)
  2.2.1 B-ISDN UNI参考配置
  2.2.2 比特率
  2.2.3 接口结构
 2.3 UNI物理层
  2.3.1 传输汇聚子层的工作机制
   2.3.1.1 基于SDH的155.520Mbit/s和622.080Mbit/s接口
   2.3.1.2 基于信元的接口
   2.3.1.3 信元速率解耦
   2.3.1.4 信头差错控制
   2.3.1.5 信元定界
   2.3.1.6 扰码
  2.3.2 物理媒体(PM)子层的特性
 2.4 ATM层
  2.4.1 信头功能
  2.4.2 ATM层连接
 2.5 ATM适配层(AAL)
  2.5.1 基本思路和方法
  2.5.2 AAL1
  2.5.3 AAL2
  2.5.4 AAL3/4
  2.5.5 AA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