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交换方式从原理上大致经过了以下时期:
(1) 1980-1910:人工交换(Manual Switch)
·乔治·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已经100多年;
·最早的电话交换使用人工转接方式,接线话务员使用塞绳(link)把要通话的两端物理上连接起来;
·容量小、交换效率低,但它是一次远程电信号通信的跨跃。
(2) 1910-1970:机电交换(Electromechanical Switching)
·1910-1960:步进制系统(Step-by-Step)
·1940-1975:纵横制交换机(空分制),即Crossbar-System
(3) 1960-现在:电子交换(Electronic Switching)
·模拟交换(Analog Switching)
·数字交换(Digital Switching)
1971年在法国拉尼翁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开创了数字交换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数字SPC交换机从原理上已趋于成熟,使用完全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方式。之后设备制造商围绕如何减少设备体制、提高集成度、降低功耗与成本,以及不断增强新功能方向发展。在90年代,世界上也陆续安装了一些ISDN交换机,提供电话服务和增值业务服务。
从电话网整体网的角度来考察,体现了以下两个时期的特征:
(1) 80年代初-末:
-涌现出ISDN交换机(ISDN Switch)
-No.7(七号信令)开始应用,并显示出巨大的灵活性
-智能网(IN-Intelligent Network)、智能业务(Intelligent Services)诞生,并开始走向商用
导论:电话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和灵活性增强,传输容量提高,网络扩展与维护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1990年起
-PDH传输体制暴露出众多缺点
-SDH同步传送网开始走向大规模建设
-诞生并发展了ATM交换机制
那么,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是怎样工作的呢?
首选明确以下两个概念和思想
(1) 电话交换技术的特点:
·采用的技术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连接方式
-面向连接的交换(Connection-Oriented)
·信号复用方式
-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2) 电路交换分层模型(Protocol Stack)
电路交换的分层模型非常简单,它是在交换的网络中数据通信模型最简单的一种。电路交换机只负责处理物理层(即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第一层的功能),除了用户要交换的净荷信息(表现为时隙化字节)外,只有少量的定时和帧同步信息,故交换控制相对简捷。用户高层(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第二~七层)功能由端设备实现,并可依据通信双方的特殊约定有所差异。注意到,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方式,连接建立或拆除是靠信令系统操作完成的,同时电路交换又是非统计复用的专用信道传输方式,所以用户信息传输与交换的服务质量(QoS)能得到保证。
|
|